蟋蟀悠久的历史

斗蟋蟀是我国民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古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据唐朝《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效之"。因此,饲养蟋蟀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基础,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穷乡僻壤、从帝王将相、社会名流雅士到学堂儿童,善养者千千万万。

饲养蟋蟀从二三千年前就开始了,据历史文献考证,"古人玩蟋"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清。据顾文荐(宋)《负喧杂录》载:"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由此可见,养斗蟋蟀不仅始于唐代,而且当时以此为赌之风盛行。我们的前辈对这貌不惊人的小虫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实践过程中,人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无论祖传密本还是当代民间蟋蟀迷们的饲养方法,其内在的机理深奥微妙,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南宋贾似道是我国第一个研究蟋蟀的专家,他编撰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为蟋蟀的捕捉、识别、饲养、斗法提供了详细的研究资料。中华蟋蟀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它的趣味性,早已形成一门"蟋蟀学"。

其乐无穷的斗蟋活动 玩养蟋蟀也是人们充实精神生活的一种手段,观看蟋蟀格斗的激烈场面,饶有趣味。两只小虫,虽为微物,似通人意,在瓶中拼搏,进退有据,攻守有致,忽而昂首向前,忽而退后变攻为守,胜者昂首长鸣,败者落荒而逃。整个过程奇趣横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蟋蟀的格斗战场,行家观之,津津乐道:两雄格斗激烈与精彩与否,与蟋蟀的品种、配斗对手斗前的试训和格斗方式等均有直接关系。人类拳击有拳法,而蟋蟀格斗也有"套路"。两雄交锋如果只要对方仅仅一碰牙就可将其摔了出去,使对方根本无法靠近自己,有人形容这种斗法像一阵风从口中吹出,吹跑对方,称之为"吹夹" ;与"吹夹"相反,若一开始就可把对方死死咬住不放,一直往后拖,最后对方不得不忍痛逃离,称之为"留夹" ;若一开始将对方的牙齿猛力钳住,继而左右快速甩头,荡来荡去,使对方无还击的余地,称之为"荡夹"。此外,还有"背夹"、 "攒夹"等多种格斗"套路"。

蟋蟀的两雄对阵格斗、厮咬搏杀,常常精彩激烈且难分难解,使观战者大饱眼福。关于蟋蟀格斗的精彩场面,吴良等在《蟋蟀新谱》中有很生动的描述:"双方先是牙对牙互试功力,接着头对头'争顶',或是牙夹牙互摔。有时一方压倒了对方,对方略一停顿,马上又反扑过来;有时一方牙硬,能夹住对方不放,对方却弯身用后腿把一方踢开。一方受辱,随即反扑,用力猛推,把对方推得很远,以示报复。更有甚者,双方竞相互咬牙,刮刮作响,直至一方牙伤出血,但仍会继续猛斗。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真好比顶牛一样。当双方互相摔开时,聪明的蟋蟀常常未胜先振翅高鸣,企图吓倒对方,但对方往往没有被吓倒,几秒钟后,两虫再次扑斗起来,……这些都是相持不下的激战,但有时也有仅几个回合就定胜负的场面"。如此精彩的激战,难怪能吸引众多的蟋蟀迷和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