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鱼的白点病

海水鱼的白点虫与淡水鱼的白点虫很类似,常与卵圆鞭毛虫或车轮虫等原虫混合感染各种海水养殖鱼类,尤其於石斑、红衫(黄腊)、黑鲷等常造成重大的损失,尤其是夏日高水温期为害更为严重。

病因

海水白点虫(Cryptocaryon irritans)与淡水白点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一样,同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二者的生活史与寄生情况极类似。

成熟的虫体(营养体,trophont),呈球形或卵圆形,大小约300~500μm,外被纤毛,能摆动而运动,运动时虫会改变形状,核呈串球状,约有4~8个。营养体寄生於表皮与真皮间,形成囊胞状,即肉眼所见的小白点。虫体成熟後会脱离体表组织,落於池底,分泌凝胶状物质包覆於外,形成胞囊体(tomont),於内开始复制仔虫,成熟的胞囊破裂放出约200个大小50~60μm呈洋梨状的纤毛仔虫,仔虫体被纤毛,可游动找寻宿主。

海水白点虫的生活史,於22℃时约需6~9天,以30℃为最适宜,故夏日高水温期较容易传染,此与淡水白点虫不同。低温时发育较慢或会呈休眠状态,故水温低於19℃时较不易发生。

症状

体表出现许多0.5~1mm的小白点,粉液分泌增加,鱼体会激痒而磨擦池壁或於水面跳跃。严重时,食慾丧失,呼吸困难,有浮头的现象,或鳞片脱落,发生二次性的细菌感染,最後衰弱死亡。

诊断

刮取体表组织或剪取鳃组织於显微镜下检查,观察虫体及有无其他原虫的混合感染。

防治
1. 蓝天使(AV─70)
2. ppm药浴,3~5天後视状况再追加1~2ppm,治疗期间约需10~14天。
3. 加强打气及水流循环。
4. 定期使用可保净,每分地1包,每月一次,保持池底洁净,减少有机物的累积与有害原虫的滋生。
5. 夏日流行期间,定期以蓝天使(AV─70)消毒,2ppm每月一次,减少白点虫,车轮虫等原虫类寄生虫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