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病害的综合防治

水草的病原体对水草皆有感染性,但水草病害的发生并非是病原体与水草间的单纯关系。环境中的非生物及生物因子对病原体的致病力及水草的抗病力均有直接的作用。当水中的环境不利于水草的生长,如水温过高或过低、光照不足、营养元素过多或缺乏、PH及硬度不适、施用化学药剂、螺类或者人为伤害等情况时使水草抗病力降低,这样便增加了病原体致病的机会。病原体利用自身的能力直接由表皮细胞侵入水草体内,或经由水草上的自然开口或伤口侵入。每一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侵入途径,有的只能通过一种途径侵入,有的能通过多种途径侵入。

病原体侵入水草的植物体后便与水草形成一种寄生关系。当水草的抗病力降低或条件适合于病原体生长时,病原体便大量繁殖,数目呈几何级数增加。这些病原体依靠水草体内的营养维持其生长、繁殖,水草细胞内的代谢作用被病原体所分泌的毒素、激素等干扰,水草细胞内的物质不断被破坏、消耗,或是植物体内营养物质输导被阻塞,导致水草不规则运用能量,并产生各种病害症状,如叶片卷曲、植株腐烂等。大部分病原体仅能局部感染,但有少部分病原体既能局部感染又能全株感染。

局部感染的病原体一般感染部位仅限于根、茎、叶等的某一部分,故即使到了病害末期,也仅是植株的局部腐烂而已,而全株感染的病原,可以在水草的任何部位感染,到了病害末期,全株腐烂而死。因此对水草疾病和敌害的预防治应遵循“以防为主、治疗为辅、防中兼施、防重于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