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鱼的起源

在泰国的稻田和小水潭中生长着一种争斗性极强的小鱼,它们拥有迷鳃,可以呼吸水面外空气中的氧气,所以不需要非常多的水体就能存活。泰国人把它叫做暹罗斗鱼(1849年命名为Siamese Fighting Fish,1909年更名为Betta splendens)。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雄性斗鱼只能单养,因为它们有很强的争斗性。

人们发现了这一特性后,让两尾雄鱼争斗,来一决胜负。从此,利用这种小鱼搏斗赢得乐趣和金钱的活动日益盛行。刚开始是用野生斗鱼来打斗的,但从十九世纪中期,泰国就开始人工培养改良这种野生斗鱼。经过改良的斗鱼,比野生斗鱼的争斗性更强,野生斗鱼的打斗时间可持续几分钟,而改良的斗鱼最长的打斗时间可持续六小时。泰国人把这种短尾巴的斗鱼叫做Plakat,专业搏击的斗鱼叫做Fighter。
  
在人工改良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一些斗鱼的鳍越来越长,越来越飘逸,便把它作为定向发展的一个方向,经过十几年到几十年的不断改良,便培育出了今天的Veiltail,泰国把它作为一项经济产业大量出口,它的观赏价值和容易养殖的特性被欧美人所认识,一些人开始改良马尾斗鱼。
  
在60年代的时候,德国人Edward Schmidt Focke在泰国引进种鱼培育出了第一条三角尾斗鱼(Delta tail)他的斗鱼的尾巴没有马尾的那么长。但是游得比马尾斗鱼自然。三角尾斗鱼的诞生是这项改良运动的一个伟大突破。

1967年,国际斗鱼协会IBC(International Betta Congress)在美国成立,IBC改良斗鱼的目标是培育出尾鳍宽大,匀称的斗鱼,而不是越来越长的马尾斗鱼。目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尾鳍要角度大,要达到半圆,加上上下鳍要象一个丰满的圆的标准。
  
1980年,IBC的培育者Peter Göttner和Paris Jones培育出了有圆形尾端,面积很大的,我们称为超级大三角尾的斗鱼.尾巴角度角度在130度以上的斗鱼。
  
1984年Guy Delaval和其它一些改良者把这些鱼引进了法兰西. Guy Delaval想从这些斗鱼中培育出尾鳍展开角度更大的斗鱼。1987年,他成功了,培育出了尾鳍展开度有180度的斗鱼了。但是由于过于近亲繁殖的原因,这些斗鱼已经不懂的交配了。 雄鱼不会筑泡巢,甚至不懂得和母鱼交配。 母鱼也不产卵。Guy Delaval不得不放弃他的改良。拥有180度尾鳍的这批斗鱼面临着折腰。在法兰西的一个斗鱼展上。Rajiv Massilamoni看到了这些斗鱼,认识到了Guy Delaval的成果是很伟大的。在这之前,斗鱼尾鳍展开最大的角度都在160度以内,而且并不能很好的游动,它们的尾鳍没有Guy Delava的斗鱼那么匀称。Launt Chenot和Rajiv Masillamoni开始改良这些鱼。他们试着繁殖这些鱼. 但是不成功。他们发现了雄鱼的繁殖能力非常弱化,问题较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ajiv Masillamoni 和Launt Cheno做了很多尝试,想用其它的雄性斗鱼来和这批180度基因的母鱼交配,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条叫R39的雄鱼(它的父亲是美国本土改良的黑双尾斗鱼)终于交配成功了。Rajiv Masillamoni用这条斗鱼和他的全部带有180度基因的母鱼加上Laurent Chenot的全部带有180度基因的母鱼进行交配.,后代中出现了很小一部分的斗鱼角度达到或接近180度。1991年美国人Jeff Wilson加入了他们的改良工作。当Jeff Wilson看到他们的斗鱼时,他称那些鱼为Halfmoon。 Rajiv Masillamoni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名字,就沿用了下来。

1993年,在浮罗里达的Tampa举行的IBC会议上他们展示的CHENMASWIL halfmoon获得了冠军。这条鱼还上了美国《FAMA》杂志的封面。

从此Halfmoon便开始疯狂流行,不可收拾. Jeff Wilson和Rajiv Masillamoni愿意将把他们的好斗鱼用飞机空运到各地.他们的鱼里有最好的半月基因,而且能在繁殖中得到半月.甚至每一次繁殖都能得到Halfmoon。美国的斗鱼培育者便都开始用这些Halfmoon的后代来培育Halfmoon。
  
其它尾型的斗鱼是最近5-10年改良出来的。在改良斗鱼的过程中,首先人们发现了斗鱼的针状尾的特性,不断的改良,出现了Combtail。印度尼西亚人Ahmad Yusuf改良出了Crowntail 。这种斗鱼根据尾骨的分支可分为2针、4针、8针、16针。单针的尾形叫做。还有一种尾巴畸形的斗鱼,长出上下两个尾巴,被叫做Doubl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