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天然饵料的捕捞

在城市大发展前,因水坑、池塘、沟渠较多,这些环境是浮游动物的主要栖息地,所以捕捞天然饵料比较容易,成本也较低,所以一般的养鱼场一直沿用人工捕捞“鱼虫”喂养金鱼。但城市大发展后,浮游生物的栖息地不断减少,又加之污水的排放增多,农药、化肥对土地和水的污染加大,所以捕捞天然饵料喂养金鱼存在诸多的问题。随着养殖金鱼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对金鱼饵料的需求量也加大,仅靠人工捕捞天然饵料是满足不了需求的,应该寻求人工培养饵料和人工合成饵料的途径。
  什么地方有浮游生物

  地球上凡是有水的地方,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生物存在。一个水坑或池塘在注水时,就会从外界带来各种生物,如在坑、塘、渠的土壤中就存在很多生物的卵、孢子、孢囊,另外风力、水鸟、昆虫等也会把浮游生物带进水中;大气中存在各种藻类的孢子和原生动物的孢囊,它们也会随时落入水中,所以各种坑塘中都有浮游生物的存在。

  浮游生物中的水蚤主要生活在小水坑、池塘、湖泊、水库等静水水体中,一些小河沟也有分布,但在大江大河中数量很少。我国各地区都有水蚤分布,但种类却因地区、水体不同而异。究竟什么样的水体里才有水蚤呢?通常的判断方法是,看水面有没有呈网状分布的淡红色或红色的水体,若无风的天气,可见到水面下有小虫子在抖动,如果有,即表示有很多的蚤类可以捕捞,这种情况一般在清晨表现得明显,因为清晨水中氧气较少,它们集聚在水的表面呼吸。
浮游生物的活动规律

  水中浮游生物数量的多少和水质、营养程度、气候、温度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年四季中,以春季数量最多(根据有关资料报道:气温上升10℃以上时,浮游动物开始大量繁殖);夏季数量少;秋季浮游动物繁殖得很快,形成虎大的群体,此时捕捞后多余的鱼虫,可以晒干,做“干鱼虫”储存;冬季数量更少,在季节变化中,不同时期的浮游动物的种类也有变化,例如,在京、津地区,早春季节水体中桡足类较多;在晚春和夏季,枝角类较多;夏季水温较高,轮虫和枝角类较多;冬季只有很少的桡足类。水温较高时水蚤群集在水的表面;水温低时,它们又沉于水底,不易被发现。在溶氧较高的湖泊、水库、江河中的水蚤,身体透明稍带绿色。金鱼饲养者一般都喜欢用红色的水蚤喂养金鱼,认为用这样的水蚤叫是养金鱼,体色特别鲜艳。

  浮游生物除有季节性的活动规律外,昼夜间也有变化。每当傍晚,它们从水的深层移到水的表面,结群成片,使水的表面呈至红色的网状云纹、细看有小虫子在抖动;日出前、又逐渐返回水的深处,这种规律是因为水蚤和其他的水生动物一样,生活中缺少不了氧气。在傍晚和黎明前,水中的绿色植物不千于光合作用,却消耗水中的氧气,水中的污物腐败物也消耗氧气,在水中缺氧的情况下,水蚤都浮到水的上层呼吸,日出后,水中的氧气逐渐充足,它们又返回到水的深层生活。浮游生物的这种活动规律非常明显,所以捕捞“鱼虫”时,一定要掌握这种规律,要在日出前,赶赴水塘捕捞“鱼虫”才有收获,如遇到闷热天气,白天亦有大量“鱼虫”上浮。

  捕捞浮游动物的传统工具,一般用大布兜子,制作方法没有特殊的规定,应掌握轻巧、好用即可。捕捞“鱼虫”时,紧贴水面左右摆动,或划圈动作,不管什么样动作操作,一定要敏捷,不要把群集的蚤类冲散。捕好后要及时放入清水桶中,然后冲洗几次,在清洗过程中,要不断地清除死“鱼虫”(一般活“鱼虫”在水的上层,死“鱼虫”在水底,且颜色已淡白),待水中无杂质、“鱼虫”由刚捞回的青紫色变为红色后,方可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