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鱼的稚鱼挑選淘汰

      孔雀魚稚魚的挑選︰淘汰性別難辨、性早熟及身體異型者
  稚魚生出後三周左右即可分辨出雌雄之別,不過在這之前若能挑選出來分開飼養,那是更好的。除了白化系統及德國黃尾禮服等發育較晚的品種外,如果其他魚種超過了三周後尚不能分辨出性別時,那就是發育不良,體質衰弱的象徵了﹗從體型上,可以由雄魚尾鰭基部的斑點來判斷,而雌魚下腹部的黑點亦是很容易分辨的特徵。稚魚在小水族箱的燈光下,從側面、下方皆很容易觀察出身體的特色,若有畸型、發育不良、尾鰭前端有病症出現時,需及早做處理。孔雀魚早熟,和其父母放在同一個水族箱時,雄仔魚不出一個月就會追逐媽媽,向媽媽求愛了﹗這么如此早熟的雄魚大都無法當作種魚,因它們大都會中途停止生長,保持小時樣態,直到變為成魚,所以不能當作種魚,應儘早做處理,也就是將同胎的稚魚,早點將雄魚、雌魚分開,以確保處女雌魚系統繁殖的最初作業。若你不是為了商業理由而繁殖,只是為了興趣,階段性地培育下一代,那麼就有必要好好選擇雄、雌種魚,以保持仔魚的水準。要創造出優秀的孔雀魚後代,須做好充分的管理,維持良好的生長環境,並且每天仔細觀察,一過有畸形或發育不良的魚只時,最好是盡快淘汰。出生1~3個月間,魚的成長狀況有想像不到的變化,須多加注意。孔雀魚發育大約兩個月後,顏色就相當穩定,尾巴很大,此時更要小心照顧,因它將來可以成為種魚的後補魚選。倘若發現魚只身體大,尾鰭小,整體不對稱,呈現出中性化的現象,則須馬上處理掉。雄、雌魚的大小在此時期大體上差不多,等三個月過後,雌魚通常比雄魚大,之後產仔期的雌魚將會比雄魚大得更多。經過反覆地嚴格篩選與淘汰,約四個月大時就能選出種親,孕育下一代。也就是四個月大左右時,是最適當的交配期。年輕的親代交配,產出的仔魚最為優良,其中,你可以挑出第一代、第二代的良質仔魚(母魚初次產仔稱為第一代,第二次產仔稱為第二代)。健康的雌魚還可以產出第三代、第四代的良質仔魚,不過越後產下的仔魚,其畸形比率也會增多。雄魚大概兩個月以後才會呈現其品種的特徵,這時身體的顏色或尾鰭的色澤模樣及形狀都已明顯看出,可以想像出成魚時的樣態。

      三角尾雄魚,其尾鰭的上、下部呈直線狀,有角度,尾端不是圓形,成魚的尾鰭大且漂亮地開展。尾鰭中心部位的顏色或模樣不明顯,不被看好,且尾鰭前端呈現透明時,表示現下還在成長的階段,直到成魚尾端已變為黑色為止。除了尾鰭之外,背鰭也是必須注意的重點,背鰭的形狀有否開展非常重要,太堅硬的背鰭即使變成成魚後也不會開展,總而言之,背鰭除了要大之外,柔軟性亦不可缺乏。如果發現背部彎曲、體型畸形等異常症狀的種魚則必須淘汰,否則遺傳下去的可能性很大;而偏食或光量不足等所造成的後天失調原素雖不易遺傳給下一代,但仍應避免選為種魚,總而言之,要選擇健康且漂亮的個體來作為種針。如上所述,雄魚品性優劣可由外觀來評定,要選擇雌魚的話,可就困難多了﹗雌魚選擇是否適當,對下一代的形質有絕對性的影響
優秀的雌魚要有健康的身軀,且能好好地將雄魚的特徵遺傳給子孫,所以和其外觀上、身體或尾巴太小,色澤模樣的漂亮與否毫無關係。基本上,雌魚尾鰭搖動時,伸展得很大,尾鰭接近無色最為理想。但固定化程度高的品種,尾鰭會有淡淡的模樣及斑點出現。由於每一種品種都會有其特征,所以以基本的概念來選擇雌魚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