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疱疹病毒感染症

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发布有关锦鲤疱疹病毒感染症〈Koi herpesvirus〉之技术数据显示:
   鲤鱼在许多国家是食用鱼类,观赏用的锦鲤﹝KOI﹞则是爱鱼成癖者喜爱之宠物及展示用鱼。锦鲤有些售价高达数万元,每年在全世界生产值达数十亿美元。但是1997年及1998年在德国、英国、挪威、以色列及美国等地出现鲤鱼〈Cyprinus carprio〉大量死亡,由赫德立克等人〈2000〉自池中成鱼之样本中,取出的病体分析,将其病毒分离出来,由其结构命名为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因其主要是由DNA类疱疹滤过性病毒感染所引起,又名鲤鱼肾炎及鳃坏疽病毒,亚洲地区于2004年也被报导感染锦鲤疱疹病毒。

    此疾病之感染区域通常为淡水中垂直感染。此病毒的最初来源并不清楚,但明显的,其传染途径是由病鱼直接感染。被感染后几乎百分之百大量死亡。尤其在水温13℃~23℃之间极为快速。第二种病菌〈如Flavobacterium columnare or Aeromonas spp.〉常与KHV一起感染鳃部。受其感染的鱼,涵盖各个成长阶段,如鱼花、幼鱼及成鱼的鲤鱼及锦鲤。

    日本之研究发现,在2004年春天,野生的鲤鱼族群在水温>15~16°C时,大部分死鱼均为成鱼,显现成鱼比幼鱼易受感染。而病毒可生存于5 ~28°C,发病水温主要在17~28°C。

    其它淡水鱼也会因感染而大量死亡,例如金鱼,草鲤,银鲤,及吴郭鱼,但是这种病菌在自然界未发现有感染的现象,可能是其疾病只限于特定种类。虽然仅有部分地区受到感染,但是却涵盖亚、欧、非等大陆之广泛地区。由于全球观赏鱼的贸易区甚广,真正被感染的范围,可能比已知的地区还要广泛。察知感染之情况如下:

1.      以临床目视病例

疾病产生的情况,可发现在寄生的组织及感染器官,如鳃组织、新鲜的肾、肝及脾脏中,亦可分离出病毒,显示其感染属于系统性的。

以细心目视方法观察可发现:

l          鳃和表皮有不规则之颜色出现。

l          鳃的坏疽现象严重。

l          鳃外表分叉且皮肤表皮出血。

l          眼睛偶有凹陷的现象及充血现象。

.使用显微镜观察感染器官及畸型的组织时,也可发现:

l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第二对之鳃耙有增殖及溶解之现象。在鳃丝表皮也有细胞核内含物,肝、脾、肾之表皮细胞亦有坏疽现象。

l          以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内含物,有疱疹病毒之颗粒﹝在台湾及日本的例子,细胞核内含物则很少发现﹞。

      目前有各种不同的诊断方法,但是大家一致同意的诊断过程,则尚未发展出来;目前也有几种方法在实验室中作测试,特别是KHV诊断法。但预期随着演进,其标准诊断疾病的方法会被建立。

2. 筛检测试是否受病毒感染

目前在鱼体展示时,无法由外观加以诊断是否属于临床之带原者。使用 病理组织培养法去筛检,或以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也无法检测。只有以PCR检测带原者,去分离病毒是较可行的,且较易于建立警讯。

此时,推定的方法为:观察鲤鱼如果出现无方向性、古怪的游泳行为,体表颜色消失,以致大量死亡等。若已受KHV严重感染时,则会产生鳃坏疽。

3. 以映照法实验(screening methods)检验

因带原者主要是症状出现的时候才会被发觉。在2004年2月12-13日的伦敦的KOI疱疹感染国际研讨会上,建议在23-28℃,经过隔离养殖,至少两周﹝3-4周更佳﹞;接着用PCR检查,用来发觉带病原之鱼。此法应用在鱼体输出与输入,或者锦鲤展示前,可作为测试方法。

     此病在自然共同栖地环境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锦鲤可用来作为测定是否被感染,但因为锦鲤高贵,不适于作为昂贵的致死样本。但是可将锦鲤与普通鲤鱼一起放在一个观赏用桶子,再检测普通鲤鱼,看其是否被检测出KHV,而决定锦鲤是否受感染。

4.病毒隔离

    为了病毒隔离,鳃的组织、新鲜的肾、脾等,由真正受到感染或垂死的动物体上取样。然而,应注意鳃组织若已被KHV感染变成坏疽,常会伴随二次细菌感染。(例如,Flavobacterium columnare or Aeromonas spp.)因此,要从有坏疽的鳃组织中隔离出病毒甚为困难。培养基中甚至要放入抗生素。因此取样以体内器官,特别是肾为佳。取这些垂死鱼体内的器官用KF-1(或一般鲤鱼脑CCCB)之细胞培养。自冰冻组织中无法取样,此法不适用于探测是否为带原者,即使在垂死或刚死的鱼中采样分离病毒,也可能失败(因细胞完全没有感染性)。

5.使用核酸检验

    可用PCR检验新鲜或冰冻的鳃组织、肾或脾。以垂死及刚死鱼的样本为佳。此外病理组织结合现场,杂交种亦可用。

6免疫检验

    以抗-KHV抗体诊断,可于表面观察,发现感染鱼体。

7.控制方法

    与其它病毒感染一样,可能尚无处理方法。此外,疫苗之研究正在进行中,但还没有商业用之疫苗,可行的方法是隔离已有感染嫌疑的鱼。

    针对已受感染及有感染嫌疑者,建议采取如下实际可行的控制方法:

●    限制鱼的移动或运输。

●    基于公共卫生的观点扑杀已受感染或有感染嫌疑者。

●    已受感染的池水要排放前使用氯(chlorine)消毒。

●    限制水进出鱼池。

●    隔离已有可能感染之带原者。

●    由于此病毒有高接触感染,早期发现是最佳的。实际上,应考虑到紧急捞捕之食用鱼是否适合人类消费。

下表为病毒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之敏感度,不过仍须作进一步研究

对物理及化学反应之阻挠

温度

感染性在35°C,2天后可被摧毁;而60°C,30分钟使病毒不活跃,惟仍须作更多研究,

pH

在pH<3或>11时摧毁感染

化学品

对氯仿(chloroform)敏感(另对其他脂肪溶剂及氧化物(oxidising agents),则须再研究确认)

不感染状况

原则上,须作更多研究。不感染必须在OIE建议下实施

活存

病毒能在水中生存至少20小时,在含泥池水中可能更久,这也需要更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