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盲鱼没有眼睛也能在水里找到食物

 盲鱼是适应环境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特殊鱼类,具有一些突出的特征。

  首先,盲鱼个体较小,数量稀少。盲鱼个体普遍较小。如无眼平鳅全长2.65~4.13厘米;个旧盲高原鳅4.2~5.2厘米;裸腹盲鲅4.3~5.9厘米;无眼金线鲅相对较大,也只有8.3~12.8厘米。盲鱼的种群和密度也很小。究其原因,这与世外桃源般的洞穴生活息息相关。盲鱼的生活环境内没有日光和绿色植物,水温、水质、空气、食物等都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特别是食物来源单一,只能以小型的端足类、浮游微生物或水流从地表带来的各种有机物以及蝙蝠的粪便为食。食物短缺带来的饥荒威胁和较弱的生活能力,导致了盲鱼较小的体形,也限制了种群的繁荣昌盛。

  其次,盲鱼的眼睛退化,体表裸露。盲鱼过着近乎封闭而又稳定的生活,它们的主要活动是摄食和繁衍,与此无关的其他器官因为无用武之地便逐渐退化。一是眼睛的功能不复存在,有的仅留有充满脂肪的眼窝,有的甚至已无眼窝的痕迹,如石林盲高原鳅、透明金线鲅。二是多数种类体表裸露,如个旧盲高原鳅、无眼平鳅。即使裸腹盲鲅、无眼金线鲅等有鳞种类,鳞片也趋于缩小或减少,逐渐被加厚的皮肤所覆盖。三是用来保护内脏免受紫外线辐射损伤的色素消褪,体表对光线特别敏感,鱼体呈半透明或透明状,因此又有"透明鱼"之称。人工饲养无眼平鳅的实验表明,若把玻璃鱼缸暴露于户外,即使是极微弱的光线,它也会不安地上下扭动,最后匿藏在石缝之中。

  第三,盲鱼感官发达,感觉敏锐。如同盲人一样,盲鱼因为视觉的退化而补偿性地发展和强化了感觉器官。侧线是鱼类的感觉器官。盲鱼的侧线非常发达,能感觉外界环境微小的振荡波,这是它们在漆黑的环境里活动自如的奥秘所在。除侧线外,盲鱼的其他器官也较为发达,例如触须,不仅数目多,而且表面有大量的味蕾和感觉突起。盲鱼正是借助这些器官,在寂静的黑暗世界里,探测食物,寻找同伴,按照特有的规律进行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