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疾病的防治

●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生长温度12度-42度,PH值范围5.5-9。在含盐0-4%的范围内均能生长。

[症状与诊断] 本病从症状和病理学特点来看,可分为肝脏型和肾脏型两种。肝脏型症状:主要表现在鳗鲡前腹部肿大,充血或出血,腹壁肌肉坏死,皮肤软化。严重时前腹部穿孔,肝脏露出。解剖观察,可见肝脏肿大,有白色脓溃病灶。肾脏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肛门红肿突出,肛门前后的肾脏部位肿大,肌肉坏死,皮肤充血,挤压腹部有脓血流出。解剖观察可见脾脏、肾脏肿大,有小脓溃病灶。在临床诊断中,应抓住该病的典型症状。患本病的鳗鱼,前腹部或肛门前后部位肿大,红肿,皮肤软化,肌肉坏死,甚至溃烂穿孔。

[流行与危害] 本病在日本、我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各省的养鳗场都有流行;危害较大。特别是白仔投喂“红虫”后一周左右最容易发生急性流行,引起大量死亡。

[预防与治疗] 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经常清除残饵和粪便污物,适当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洁,放养密度不要过大,投喂红虫要经过清洗和用呋喃唑酮(2002年国家已列为禁用药物,请勿使用。这里仅作为史料叙述)消毒。(1)每吨鳗用鱼服康B-II50克-100克,均匀混入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5天。(2)每吨鳗用磺 胺甲基异恶唑200克拌入饵料投喂,第二天后改用每天100克,连续喂5天。(3)每吨鳗用氯霉素50克混入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形屈绕杆菌。生长温度5度-35度,最适温度27度-28度;生长PH值范围6。5-8。5,最适PH值为7。5左右。水体中含0。7%的食盐即能抑制其生长。

[症状与诊断] 该病主要是引起鳃组织坏死。患病鳗鱼在水面无力地游动,有时停在水流弱的角落或池边。病鳗体色稍黑,外观无特别明显的症状。如用手指轻轻压鳃 ,从鳃孔会流出带红色的粘性脓 汁。剪开鳃盖,可见鳃丝从边缘开始溃烂,鳃组织充血,淤血,粘液很多。病烂部位带黄色,并粘有许多污泥杂物。严重时可见大部分鳃丝腐烂。诊断方法主要是观察鳃组织有无腐烂坏死病灶。

[流行与危害] 本病流行季节较长,终年可见,但以夏季高水温期较严重。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流行较广。我国台湾、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各地养鳗场都有流行。

[预防与治疗] 本病与放养密度高,水中氧气不足,投料过剩关系较大。现已发现柱形屈绕杆菌在鳗鲡配合饵料颗粒表面生长良好,所以,残饵和饵料扩散,就会给病原菌的大量每殖提供有利条件。因此,预防此病,应特别注意投饵方法,避免投饵过量,并经常注意清除残饵 ,保持水质清洁,增开水车,适当加大换水量,都是有效的防治措施。(1)用水体终浓度为2毫克/升-2。5毫克/升的呋喃唑酮(2002年国家已列为禁用药物,请勿使用。这里仅作为史料叙述)全池泼洒,换水时需补充药量,使浓度维持24小时以上。(2)以水体终浓度为2毫克/升-2。5毫克/升呋喃唑酮(2002年国家已列为禁用药物,请勿使用。这里仅作为史料叙述)与25毫克/升-3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同时全池泼洒。水肥用量偏高,水瘦用量偏低。

●烂尾病

[病原] 引起鳗鲡烂尾的病原菌有两种:一种是柱形屈绕杆菌,另一种是点状产气单胞某些菌。烂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除病原菌外,还与鳗鱼受损伤、水质恶化、饲养管理不善有密切关系。

[症状与诊断] 病鱼尾柄部、躯干部或头部皮肤溃烂,坏死脱落,严重者溃烂深入到肌肉层,有的病鳗吻端溃烂。该病往往与水霉病、肝肾病并发。在低温多雨季节,溃烂部位很容易长水霉。烂尾部继续发展则可导致细菌性败血症,各脏器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著的特征:一是脖颈肿大,但不发红;二是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

[流行与危害] 该病是我国养殖鳗鲡的常见病,在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养鳗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夏季高温季节,选别等操作,造成皮肤损伤、鳗鱼粘流脱落时,最容易发生烂尾病。

[预防与治疗](1)过池、选别中操作要细心,尽量避免鳗鱼受损伤。过池时要注意鱼体和池塘消毒,防止感染。(2)用4%-5%的食盐洗浴1分钟-2分钟,对烂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红鳍病

[病原]系嗜水产气单胞杆菌。生长温度范围为5度-40度,最适湿度8度;在PH6-11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PH值为7.2-7.4。在浓度不超过4%的食盐溶液环境中均能生长,而最适盐浓度为0.5%。

[症状与诊断] 病鳗最初表现为食欲不振,随后在水面离群漫游或依靠池壁或停在饵料台不动。病鳗臀鳍、胸鳍、尾鳍等充血发红,腹部或体侧皮肤充血,红门红肿。严重时,在腹部、体侧等部位可见出血斑块。有时头部、躯干、尾部皮肤会出现局部坏死或感染水霉。解剖观察,肠道充血发红明显可见。病原菌在肠道大量繁殖,所产生的毒素首先引起肠道炎症,然后侵入血液引起全身症状。病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病菌由肠道侵入血液成为败血症。

[流行与危害] 红鳍病是一种常见病,也有暴发性流行,危害严重。它主要在露天池流行,各种规格的鳗鱼都可得这种病。在春季水温上升期、秋季水温下降期以及天气不稳定的梅雨期,容易发生和流行,一般在高水温期发生流行的情况较少。

[预防与治疗](1)每吨鳗用磺胺甲异恶唑,或磺胺增效剂150克-200克拌入饵料投喂,第2天后每天100克,连续投喂5天。(2)每吨鳗每天用盐酸土霉素或四环素100克混入饵料投喂,连续5天。(3)每吨鳗每天用15克-20克的呋喃唑酮(2002年国家已列为禁用药物,请勿使用。这里仅作为史料叙述)混入饵料投喂,连续5天。

●鳗鲡弧菌病

[病原]即鳗弧菌病。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长温度为10度-35度,最适生长温度25度左右;适宜生长的盐浓度为1%左右。生长PH值为6-10,适宜生长PH值为8左右 .

[症状与诊断] 鳗鲡弧菌病主要症状是各鳍条出血发红,肛门红肿,躯干部皮肤褪色、糜烂或隆起。有的病鱼体表出现出血性溃疡。肠道通常有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出血斑。诊断鳗鲡弧菌病单独依靠观察症状还很难判断,必须采用血清学方法或通过病原的分离鉴定。

[流行与危害] 本病的发生与红点病一样,同池水中盐度有密切关系,在完全用淡水养殖的鳗鲡中通常不人发生。鳗弧菌广泛颁于沿岸海水和海底的是条件致病菌。鳗鲡弧菌病的发生和流行都有一定的诱因。如水质不良因素的强烈刺激、鱼体受伤等。鳗弧菌主要是由种苗携带进入淡水养鳗场。

[预防与治疗](1)预防接种鳗弧菌菌苗。(2)用氯霉素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吨鳗每天用50克,连续用5天。(3)用盐酸土霉素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吨鳗每天用100克,连续用5天。

●红点病

[病原] 为鳗败血极毛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长温度范围为5度-30度,适宜生长温度15度-20度;生长PH值范围5.3-9.7,适宜生长PH值7-9。本菌在淡水中一天内就会死亡,在海水中或稀释海水中能存活200天以上。

[症状与诊断]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体表点状出血。患病鳗鱼的皮肤,特别是下颚、腹部或肛门周围的皮肤,点状出血最明显、最多。病原菌侵入皮肤后在表皮基底膜和真皮层大量繁殖,引起毛细血管充血,因而导致渗出性出血和破裂性斑块状出血。此外还可见鳍条出血,肝脏淤血,脾脏褪色萎缩,肾脏萎缩,肠胃、肠系膜点状出血。本病最明显的特点是在体表有许多点状出血,根据此特点可以作出诊断。

[流行与危害]本病发生于含盐分的鳗池。流行时间是2月-8月和10月-11月,其中4月-5月是流行高峰。初春水温10度以上开始发病,待遇水温上升到25度时病势减弱,盛夏时消失,到秋天水温下降到25度以下时又会再次流行。

[预防与治疗]红点病在10度-25度时发生,因此,在温室养鳗中,将水温控制在26度-27度,可防止本病的发生。本病的发生与水中的含盐量有关,所以对饲养在含盐鱼池中的鳗鱼要特别注意。在不含盐分的淡水中饲养,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要注意换掉用于盐水浴的池水,并冲洗一两次。本病的潜伏期长,病鱼症状尚未表现出来,已失去食欲,所以口服药治疗难以奏效,可用水体终浓度2毫克/升的呋喃浴酮全池泼洒。

●鳗鲡开口病

[病原] 该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于鳗鲡白细胞的细胞质内。该病毒可用鳗鲡性腺细胞培养,并能引起细胞病变。 

[症状与诊断] 病鱼颅腔出血、口腔粘膜出血、头部肌肉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口腔肌肉糜烂,口张开不能闭合,上、下颌充血、糜烂,上颌缩短,严重时下颌骨断裂,口腔完全失去张闭能力。病情严重时可见肝脏充血,肿大,甚至出现溃疡。病鱼有时也表现鳍条充血。

[预防与治疗]现在还无有效方法。

●欧洲鳗鲡夏季狂游症

[病原] 发病原因还不清楚。有可能是由于对生活环境(例如水温、光照、光质、饵料药物刺激等)变化不适应,长时间的环境压力,使鱼体应急反应过度,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失衡,某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受损害,
抗病能力下降,最终引起欧洲鳗大量死亡。或者说主要是由于应急因子引起的继发病性或和细菌性感染,造成欧鳗大量死亡。要完全弄发病原因,还有待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症状与诊断] 发病初期,少量鳗鱼在池边进行不规则游动,游动无力,出现间隙性头部抽动旋围翻滚或作后退运动。几天后大量鳗鱼出现类似症状,头部阵发性颤动,在水面狂游后很快死亡,刚死鳗鱼呈僵直状,嘴张开。病鱼体表完整,但是下颚均有不同程度的溃疡或充血。有些病鱼口腔、臀鳍、尾部充血或有溃疡。多数病鱼鳃丝鲜红、肝脏淡红,部分病鱼肾脏肿大。病鳗红血球、血红蛋白、血清氯离子显著增高,而血液中尿素氮含量显著下降,血清胆碱酯酶降低。目前,由于对该病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只能根据上述主要症状进行诊断。

[流行与危害] 本病是欧鳗引入亚洲养殖时而发生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主要流行于夏季高温期,从黑仔到成鳗都可发生。该病来势猛,在一个星期内,发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更甚者几乎全部死亡。

[预防与治疗]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这里仅提供如下预防措施:

(1)不要在夏季引进欧洲鳗种苗,避免高温期对刚进苗种的压力。据报道,欧洲鳗生长以20摄氏度水温为宜,水温由24摄氏度继续上升对欧洲鳗很不利,应引起注意。
(2)注意保持鳗池水环境相对稳定、清洁,防止水质、水温变化过大。
(3)在鳗池上定点设置遮光棚,避免强光直射。
(4)高温期就控制投饵量,宜少不宜多。
(5)注意及时防治寄生虫病及其他病害,鱼体健康可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水霉病

[病原] 鳗鲡水霉病由寄生水霉引起。水霉广泛存在于水中,营腐生生活。它容易在病变和坏死的组织上生长和繁殖。当鳗鱼受伤后,水霉孢子才能感染。对健康鱼通常感染不上。

[症状与诊断] 观察病鱼可见其头部、吻端、尾部、躯干或鳍条,有时也在鳃部有水霉寄生,并粘附有污泥和藻类,其状如覆盖棉絮。病鳗无力在水中游动,有时停在池边浅滩不动。鳗苗因水霉寄生有时出现体形弯曲。皮肤溃烂,水霉菌丝可穿入肌肉,靠近结缔组织。幼鳗头部寄生水霉时,菌丝会侵入脑、心脏、血管、肝脏及其他主要器官,造成极大危害。

[流行与危害] 在露天池养鳗条件下,水霉病是危害严重的一种鳗病,每年都有流行。发病时间大多集中在3月-4月间,发病率约为30%-40%,发病池死亡率10%-30%。水霉病的发生受温度影响较大,通常在水温10-20度时发病,13-18度为发病最适温度;水温在20度以上时水霉病可自然痊愈,在10度以下或20度以上,鳗鲡几乎不发生此病。水霉病对白仔和黑仔的危害尤其严重,一旦蔓延,死亡率相当高。

[预防与治疗]预防:(1)彻底清塘。(2)鳗苗、鳗种的运输、选别、过池要小心操作,防止鳗鱼受伤。(3)鳗苗、鳗种进池前,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4%-5%的盐水洗浴1分钟-2分钟。(4)温室养殖。 治疗:(1)每吨鳗每天200克长效磺胺,或100克盐酸土霉素混入饲料中投喂,连续3天-7天。(2)水温提高到25度-26度,并维持数天,能达到治疗效果。

●白点病

[病原]病原为多子小瓜虫。

[症状与诊断] 在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肉眼可见布满许多小白点,故称为“白点病”。病情严重时在病鱼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小瓜虫寄生在鳃组织上,引起鳃小片受损,分泌粘液增多,虫体周围的鳃上皮细胞增生,有的鳃小片充血、出血或坏死。病鱼反应迟钝,游动缓慢,飘浮于水面,摄食不良。诊断是用显微镜检查体表和鳃,看有无小瓜虫来确定。

[流行与危害] 白点病在淡水鱼、溯河性鱼类和海水鱼中均有流行。饲养在水族箱或水泥池中的鱼往往容易发生此病,造成大量死亡。本病主要是危害鳗苗和小规格鳗种。流行季节为春末初冬,水温15-20度的季节。

[预防与治疗](1)生石灰彻底清塘可预防此病发生。(2)30毫克/升福尔马林遍洒。(3)有条件时,可将水温升高到26-30度,保持4天-7天,使虫体从鱼体上脱落下来,然后转池饲养,对原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具有良好的效果。 

●鳗鲡两极虫病

[病原]两极虫属两极科,两极属.目前已知寄生于鳗鲡属的两极虫有7种.两极虫在鱼体上受到某种物质的刺激,放出极丝,两块壳裂形,里面的孢质变成变形虫状体,以伪足移动,侵入寄主组织内开始发育,胞核经反复多次分裂最后形成孢子. 

[症状与诊断]两极虫主要寄生于鳗鱼的皮肤,鳃,肾脏,引起皮肤病,鳃病和肾病.两极虫寄生于皮肤,在体表出现一些肉眼可见的白点状隆起,所以也称"白点病".严惩感染时,白点连成片,呈云雾状覆盖于两侧体表.两极虫寄生在鳃上,在鳃小片形成孢子囊.可引起鳃小片肿胀,弯曲变形,充血或贫血.

[流行与危害]两极虫病在日本鳗,欧洲鳗和北美鳗等均有发生.流行于我国台湾,福建,江苏,浙江,广东等养鳗场.发病水温为20度-30度.鳗鲡感染两极虫后虽不引起急性或批量死亡,但严重影响鳗鱼的生长和商品价值.两极虫的感染率很高,一般达80%-90%.而且感染强度都比较大,主要寄生在鳃和肾脏.

[预防与治疗]目前还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人认为用生石灰彻底清洁池塘有一定效果.发现病鳗应清除或隔离饲养,以防止扩散传播。 

●鳗鲡匹里虫病

[病原]为鳗匹里虫.属于微孢子虫目.孢子小,构造也比较简单,一个极囊. 

[症状与诊断]鳗匹里虫寄生于鱼体侧肌肉中,营养体主要是在肌纤维间寄生,呈球形或卵形,外围被宿主结缔组织性薄膜所包围,形成孢囊.孢子散布于肌肉组织内外.同时使周围组织溶解,体表内陷,使两侧肌肉变性.呈现凹凸不平.所以该病可根据体侧凹凸不平的症状作出初步诊断.

[流行与危害]温室池的病鳗绝大部分是体重5克-50克左右的幼鳗.匹里虫可经口或皮肤感染,感染后匹里虫的发育受温度的影响,它在15度以下不发育,在15度-30度之间,随温度升高发育加快.在25度下,感染后1个月幼鳗可出现明显症状.

[预防与治疗](1)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消毒.(2)病鳗禁止运输,应就地销毁,杜绝传播.(3)每吨鳗每天用50毫克烟曲菌素拌入饲料投喂,连续投喂2 

●三代虫病

[病原] 为三代虫。寄生在鳗鱼上的三代虫有两种:日本三代虫和鳗鲡三代虫。虫体扁平,头部前端有一对角形的、具有黏附能力的头器,虫体后端是带锚钩的固着盘。三代虫为雌雄同体,营胎生生殖,在每一个虫体内部可见一个椭圆形胎儿,有时在这个胎儿内,已经开始孕育着下一代胎儿,因此称为三代虫。三代虫具有幼体繁殖的特点,刚生下的胎儿就已经具有成虫的特征。三代虫繁殖最适水温为20度左右。 

[症状与诊断] 三代虫寄生在鳗鱼鳃上,其危害与伪指环虫基本相同,锚钩损伤鳃组织,引起鳃丝出血或淤血,并刺激上皮细胞增生、粘液细胞分泌过多的粘液,影响鳗鱼呼吸。大量寄生会使鳗鱼极度不安,狂奔急游,继而摄食不良,游动迟缓,体质瘦弱致死。三代虫病通常流行于4月-5月。

[预防与治疗](1)彻底清塘。(2)用0。7毫克/升的甲苯咪唑(纯品)全池泼洒。维持24小时后换水,1星期后再重复使用1次。(3)3毫克/升呋喃唑酮(2002年国家已列为禁用药物,请勿使用。这里仅作为史料叙述)和30毫克/升福尔马林全池泼洒。维持12小时后换水。 

●鳗居线虫病

[病原] 为鳗居线虫。寄生在鳗鲡鳔内的鳗居线虫有三种:球状鳗居线虫,粗厚鳗居线虫和澳洲鳗居线虫。鳗居线虫属卵胎生,刚产出的幼虫仅0.2毫米-0.35毫米,身上包有一层透明的表膜,尾部细长。 

[症状与诊断] 鳗居线虫主要寄生于鳔腔以吸食鳗鱼的血为生。感染线虫的病鳗,摄食不良,生长受到影响。表现贫血,消瘦,体色较黑等体症。病鳗鳔肿胀,内脏器官受压迫,血流受阻碍,鳔组织发炎。病鳗浮大水面不易沉下,逐渐消瘦,终至死亡。严重感染会导致鳔壁破裂,线虫进入腹腔,引起腹腔膜炎,导致鳗鱼死亡。

[流行与危害] 鳗居线虫病在我国台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养鳗场都有流行。本病感染率很高,大量死亡的病例一般很少。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以6月-9月较多。

[预防与治疗](1)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可杀来幼虫和中间宿主,有预防作用。(2)用敌百虫(90%的晶体)以1毫克/升的水体终浓度向全池泼洒,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投喂抗菌药物预防细菌感染。 

●鳗锚头鳋病

[病原] 为鲤锚头鳋。属甲壳类,虫体细长,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背、腹角各一对,略呈锚形,故此得名

[症状与诊断] 锚头鳋寄生在鳗鱼的口腔,虫体头部深入下颚肌肉组织,引起口腔红肿发炎,并有许多出血斑点,口腔内寄生大量锚头鳋会使鳗针嘴不能闭合,影响摄食。锚头鳋除给病鳗造成机械损伤外,主要是吸食鳗鱼血液和体液,剥夺鳗鱼的营养,造成鳗鱼瘦弱,而且易于引发其他疾病。病鱼持续浮头,游动迟缓。

[流行与危害]本病流行于4月-11月,而以夏季为最甚。多见于100克以上大规格鳗鱼,幼鳗极少发生。大量寄生 可造成鳗鱼死亡。

[预防与治疗]用水体终浓度为0.2毫克/升-0.5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周1次,连续3次-4次,杀灭锚头鳋的幼体。锚头鳋幼体有弱趋光性。早晨和傍晚集中于水面,所以用药时间以早晨和傍晚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