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治鱼病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给鱼治病是养鱼的必修课。特别有意思的是,治病也常常是学养鱼的第一课,基本上等学会以后,鱼也就不生病了。刚开始养鱼时,往往喜欢折腾,看到好鱼就想买,鱼特别会生病,而且鱼病也常常是千奇百怪,种类特别丰富,症状特别严重。

论坛上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总是充满了新手们各种治病求助帖,而老手们常常保持沉默。我这个人很好为人师,很多时候是想插话的。可惜的是,我好久没碰到这类千奇百怪的病了,实在也没把握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就算有好主意,说个一遍两遍的还挺有意思,说到十遍八遍就显得有点白痴了。

为了满足一下好为人师的心理,我准备把以前的一些治病经验整理一下。我治鱼病的经验其实不太多,但成功率比较高,也许对大家有点帮助吧。

防病胜于治病

医学是非常专业的科学,在专业医学院认认真真读四年也只是初步具备了做医生的基础知识。我们这些业余的养鱼爱好者根本没可能成为真正的兽医。开黑诊所的“老中医”、“老军医”的水平大概也就是我们的极限了吧?因此,防病绝对是最重要的。

但是防病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大了。我就简单的讲几点吧。

1)做好检疫,预防传染病

传染是鱼得病的主要原因。如果不买鱼的话,养熟的鱼几乎不会生病。我上次买鱼是2012年,这几年我的鱼几乎不得病,有病也是小病,随便治治都能好。

但是刚开始养鱼时,谁都忍不住要买,做好隔离检疫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觉得隔离检疫至少要2周以上,并且在第一周最好不要喂食。很多鱼刚买时由于应激反应,会显得很活跃,这个活跃期有时可以持续1周。但是一过了这段时间,就会趴窝,然后各种毛病都出来了。检疫时间必须足够长,才能起到作用。

检疫的办法嘛,各人有各人的招。我只是隔离停食,别的什么也不做。

隔离检疫其实也并不能真正避免传染病。有时候新买的鱼虽然带菌,但是它已经有抗体了,也就不会发病了,但是这种菌对家里的鱼可能是致命的。但是,隔离检疫至少可以降低合缸后出问题的可能性,降低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可以调整好新鱼的状态,使新鱼能够以比较好的状态来迎接合缸后的疾病大爆发。

2)“四定”喂食

平时的鱼病大多与喂食有关。传统喂食讲究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我觉得这非常有道理。

金鱼的特点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我的感觉是,金鱼对食物的变化也会出现不适应。换饲料时往往会出现拖白便的现象。

而另一方面,单一的食物似乎并不会有什么大影响。我从2011年至今,一直只用国产神阳饲料,金鱼并没有任何问题,很健康,头发得不错,颜色也很鲜艳。

喂食量也应当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是增加喂食量时最好慢慢加上去,让鱼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我不太用活食,主要是活食不太好保存,我实在没闲工夫天天买。这些年也就在繁殖时会买鱼虫。感觉上,只要买活虫,并注意清洗,一般也问题不大。这方面经验比较少,没有发言权。

3)维持水质

“维持水质”其实是废话,绝大多数鱼病都跟水质有关,而养鱼的学问也基本就在“养水”上。

我在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氧气的重要性。水中溶解氧对维持水质有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水中溶解氧浓度对生化过滤有决定性作用。生化过滤的过程其实就是水中有害物质氧化的过程,亚硝化菌将游离铵氧化成亚硝酸盐,然后硝化菌再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只有当水中溶解氧浓度足够时,生化过滤才能正常工作。一旦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生化过滤会立刻变成毒气工厂,死亡的硝化细菌会造成水质迅速恶化。

其次,水中有毒物质大多是还原性的,比如硫化氢等。水中溶解氧浓度高了,这类还原性的有毒物质会氧化形成无害的物质。

最后,溶解氧浓度对于鱼的状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的图可以比较好地说明氧浓度对鱼的影响。

溶解氧含量可以分为几个区域,分别为自由区、限制区、窒死区和即死区。对于鲫鱼,氧含量在4-5mg/L时是自由区,氧含量低于1mg/L即为窒死区。比较糟糕的是,鲫鱼是一种耐低氧的鱼类,在氧含量下降到窒死区以前,是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的。如果鱼有浮头现象,那说明氧含量已经进入窒死区了。不浮头并不能说明氧含量足够。

溶解氧浓度跟密度有很大关系。密度大了,耗氧量也就大了,而氧气只能从水面和氧气泵补充,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溶解氧浓度自然就会下降。

一般推荐的养殖密度应该就是根据水面溶氧的速度推算的。所以,很多推算公式只跟水面大小有关,跟水量没有关系。这些公式没有考虑气泵的作用,有一定的冗余度。

不过,气泵的作用其实也并不是很大,我曾经估算过,如果完全依靠气泵,1kg的鱼在30度时需要92L/小时的气量。我曾经测量过创星蓝波EP9000气泵的流量,实测只有87L/小时,而这个气泵标称的流量好像有10L/分钟,也就是600L/小时。EP9000是一个非常好的气泵,功率是5W,一般气泵是达不到它的水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