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观赏鱼常见病防治

一、白头白嘴病(金鱼、锦鲤最易感染此病)

病原体:是由一种粘细菌感染引起的。

症状:发病时,病鱼的额部和嘴部周围的细胞坏死,色素消失而表现白色,病变部位发生溃烂,有时带有灰白色绒毛状物,因而呈现“白头白嘴”症状。在水面游动之病鱼,症状尤为明显。当病鱼离水后,症状就不显著。严重的病鱼,病灶部位发生溃烂,个别病鱼头部出现充血现象,有时还表现白皮、白尾、烂尾、烂鳃或全身多粘液等病变反应。病鱼一般体瘦、发黑,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游泳缓慢,不断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种暴发性疾病,发病极快,传染迅速,数日之间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节性比较明显,一般在南方地区从9月下旬至翌年的6月上旬为流行季节,6月份为发病高峰。

预防方法:此病的发生与水质不清洁、天然饵料不足、放养密度过大、没有及时分养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该病流行的季节里,应经常保持水质清洁,应具备有充足的适口饵料和及时分养,此病就有可能减少或者不会发生。

二、竖鳞病(金鱼、锦鲤最易感染此病):

病原体:是由水型点状极毛杆菌感染引起的。

症状:病鱼表现的症状特点是体表粗糙,多数在尾部部分鳞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张开,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它的内部积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含有液状物从鳞囊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和皮肤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侧转,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当水质不清洁,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饲养水温过高,以及当鱼体鳞片被划破等情况下易患此病。金鱼、锦鲤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较流行,在热带观赏鱼中,攀鲈科、斗鱼科和将鱼科等泡沫卵生鱼类常患此病。此病难以治愈,即使治愈后,色彩、光泽、体态均不如以前好看。此病流行季节性比较明显,一般从9月下旬至翌年的5月上旬为流行季节,5月份为发病高峰。

预防方法:鱼体受伤是引起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捕捞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细心操作,不得在搬运中使得鱼体受伤;在己发病的初期,要适当加注新水,可使病情减轻。

三、感冒症(主因在放养时操作不当引起的鱼病):

鱼类属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鱼体与水体温度相差仅为0.1℃左右。如果水温突然变化,温差超过5℃以上。鱼就有不适之感,甚至会患感冒,食欲减少,行动迟缓,游泳不正常,甚至飘浮于水面,渐渐失去活力而死亡。

预防方法:在为为观赏鱼在换水时,要注意两个水体温度的差异情况。如果温差相差太大(鱼苗超过2℃,鱼种超过5℃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己发病的鱼池应立即设法调节水温,或转移到适当的水温的水体中。换水时一定要注意新水和陈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发生特殊性水质恶化,才能将水全部更换。但在全部换水时,要注意控制新旧水的温差不得超过5℃,否则会患病。

四、水霉病(因捕捞搬运操作不当引起的鱼病)

病原体:是由水霉菌感染引起的。

症状:在捞捕和运输观赏鱼时,因操作不慎,使得鱼体皮肤受伤,或被寄生虫侵袭破坏鱼类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预防方法:鱼池用生石灰消毒,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在捕捞、搬运和放养的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地仔细轻手,不得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切勿在无病鱼群中混养己发了病的病鱼,避免人为造成新的感染途径。

五、加强饲养管理

平时要养成对观赏鱼的病害要以预防为主,而实际实践中鱼体抗病力的强弱是与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密切相关。要想使鱼体质健壮,必须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

1)喂食要精心,做到投饵定时、定质、定量。喂食时间,一般在上午9~10时和下午3~4时,投喂鱼虫前要将鱼虫漂洗干净,或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防止腐败物和各种病原体带入水族箱内。

2)加强水质保养:水质酸度过高,通常选用小苏打溶解进行调节;若水质碱度过高,可用草酸或磷酸二氢钠溶剂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