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江豚就地保护形势严峻

“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队”的科考船队刚刚走完了在安徽的最后一段航程。与武汉到宜昌段观测到的江豚数量锐减六成相比,在长江安庆段单日观测到江豚45头次的数据或许能带来些许慰藉,但科考队员们依然忧心忡忡。

从江西湖口到江苏南京为期4天的考察中,科考队目视观测到江豚108头次,声学记录仪监测到27头次,数据上已经超过了前一阶段20天观测到的江豚数量总和。

尽管如此,王克雄依然表示形势不容乐观:“皖江段上游本就是江豚栖息密度较高的区域,根据观测数据来看,江豚数量下降的趋势还是很明显。”

49岁的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王克雄是本次科考队的副总指挥和技术负责人,从事长江淡水豚研究已20多年。6年前,王克雄就曾参加过长江淡水豚的考察,也正是那一次考察,宣布了有“长江女神”之称的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长江干流曾是豚类最理想的栖息环境,但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长江豚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近20年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它们仅分布于部分长江江段及洞庭湖和鄱阳湖这样的湖泊中。

王克雄认为江豚和白鱀豚处境其实很相似,除去极端气候的影响,它们面临的威胁基本都是一样的。“沉重的航运压力、过度的渔业活动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江豚的受胁因子基本都来源于人类活动,而由于长江的特殊地位,江豚的保护与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长江历来被称为中国的“黄金水道”,据统计,长江经济带聚集了全国500强企业中的近200家。长江航运承担沿江85%的煤炭、85%的铁矿石、中上游95%的外贸运输量。长江流域主要省市2011年GDP和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40%。

从安庆向枞阳航行的过程中,科考队员梅志刚无奈地写下了第17个“正”字,半小时内过往通行货船82艘,也成了长江安徽段船只过往通行密度的最高纪录。

随着科考队向长江中下游行进,世界自然基金会江豚项目官员张新桥博士发现和6年前相比,码头和船只增加了很多,航运的压力也明显提高。“船舶航行的速度没有控制,航线也没有规定,很容易造成江豚的意外死亡,死在螺旋桨下的江豚已经不是个例。”张新桥说。

更让科考队员揪心的是长江上屡见不鲜的非法捕鱼行为。游荡在长江里的电打鱼渔船和成片的“迷魂阵”是灭绝性的捕鱼方法,大鱼小鱼都无法幸免。

越少越贵,越贵越捕,越捕越少,不断抬高的江鱼价格让长江里的非法捕鱼业陷入恶性循环,在压缩江豚生存资源的同时,非法捕鱼也使江豚成为直接受害者。

“现在长江江豚的数量每年正以高于5%的速度锐减,实际数字已经远低于几年前1800头的数据。”王克雄说。

王克雄表示,农业部已向国家申报新一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目,其中包括江豚,正在等待国务院批复。

科研人员们期待,如果江豚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目,将会有更多的法律来限制江豚生存区域的各种人类行为和发展;致伤致死江豚的行为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保护区的相关涉水项目会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使其符合生态保护的需要。

在当前形势下,“不放弃就地保护,加强迁地保护和人工条件下的自然繁殖保护”逐渐成为江豚保护专家的共识。张新桥说:“保护物种更重要的是保护这个物种原始生存的环境和栖息地,所以就地保护是根本,迁地保护是相对无奈的选择。”

“通过考察新建更多的江豚就地保护区,在保护区内规范人类活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王克雄表示,在保护区范围内严格禁止渔业捕捞,禁止兴建大型的涉水项目,即使必须要建也经过充分的审批和评估,看是否会对江豚造成影响,同时保护区上游的污染也应严格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