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蝴蝶一起生活

八仙山上蝶翩跹,去过八仙山的游客都很享受与蝶共舞的旅程。然而,八仙山上到底有多少种蝴蝶?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后魂教授用8年时间和他的学生们一起“追蝶”,与蝴蝶一起生活,捉蝴蝶成了他们每天的工作。师生们在保护区内跟随着蝴蝶从春到秋的整个活动期,广泛普查、采集和定点研究,制作了3000多号蝴蝶标本,对蝴蝶进行系统的整理、鉴定和分类研究,结果显示,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蝴蝶90种,隶属于5科58属。

蓟县的八仙山,东临清东陵,西接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望于桥水库,北眺雾灵山,年平均气温10.1℃,7月的平均气温为23.4℃,是本市唯一保留着原始森林特性、以暖湿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天然保护区。

说起最初与八仙山的蝴蝶结缘,李后魂教授说,那还是因为在2004年时接了天津林业局主持的“天津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课题。“虽然全市各区县都普查了,但对八仙山的普查是最多也是最集中的。”李教授说,虽然当时的普查内容除了蝴蝶还包括其他生物,但因为自己对鳞翅目研究领域更加熟悉,所以格外钟情于蝴蝶。“虽然蝴蝶很漂亮,看起来只吃些花粉和水,但蝴蝶的幼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毛毛虫’,是吃树叶的‘害虫’。”在李教授开展此项普查前,本市对八仙山蝴蝶的普查记录是:6科13属14种。2005年课题结束时,李教授掌握的八仙山蝴蝶达到28属36种。

尽管课题结束了,出于对蝴蝶的兴趣,李教授并没有中断对蝴蝶的研究。从2007年开始,李教授带着学生们从春到秋,开始了和蝴蝶一起生活的日子。“我的学生,‘捉蝴蝶’是一项基本功。”李教授说,每年有新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选他做导师时,他都会告诉这些学生,做他的学生,经常要野外考察,没有暑假,没有舒适的生活,而且不仅要“捉得了蝴蝶,捕得了飞蛾”,还得不怕虫子、不怕蛇。李教授说,他的学生入门后的基本功训练往往也是在八仙山上开始的:捉蝴蝶、诱捕飞蛾、做标本,甚至还有养虫子这些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他们要和护林员同吃同住,经常几个月不下山,很辛苦。”李教授告诉记者,他最开始带着学生做八仙山昆虫普查的时候,住的都是护林站里非常简易的工房,山上没电或者供电不正常是经常的事,他们就扛着发电机上山,因为有时需要在晚上亮灯诱捕飞蛾。那段时间,除了平时要在学校给学生上课,几乎每个周末和暑假李教授都要上八仙山,而他的学生更是从春天到秋天,轮流在山上值守。

虽然对八仙山的蝴蝶研究已基本结束,但李教授和他的学生依然每年都会去八仙山无数次。“仅仅知道有多少种蝴蝶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知道各种蝴蝶的幼虫都是什么样子的。了解了它们,才能对实际的生产进行指导。比如,治理害虫,什么时候打药、打多少才最有效,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对这些幼虫了解的基础上。”李教授表示,现在他的课题组计划将一系列成果汇总为《八仙山昆虫图册》,《八仙山的蝴蝶》只是其中之一,接下来还会有“鳞翅目的幼虫”“森林昆虫”等研究成果问世。李教授也希望,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可以让更多的普通民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这个暑假,李教授课题组的两名学生一放假就又上山了。在李教授的实验室,记者见到了刚从八仙山上下来的两名学生——刘淑蓉博士和硕士蔡彦朋。“如果不是因为突如其来的这场大雨,我们也不会现在下山。”今年研究生二年级的小蔡告诉记者,还没正式入门的时候,他就跟着李教授去八仙山考察了,而每年的暑假,他都要和同学们一起在八仙山待上两个月做研究。小蔡说,这次之所以中途提前下山,是因为7月21日的那场大雨,“夜里我们还在熟睡中,和我们同住的护林员陶长春叫醒了我们,当时院里的水已经过膝盖了。老陶背着刘师姐,我在后面紧跟着,赶紧往地势高的地方走。中间还过了一个几乎快被冲垮的石桥。”回忆起那晚的惊险,小蔡说,野外工作虽然辛苦,但像这次遇到危险还是头一次,多亏了护林员老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