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业期待金融支持

由中国渔业协会、中国锦鲤之乡――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江门)锦鲤博览会暨2011中国锦鲤交易会近日于五邑华侨广场圆满谢幕。

据主办方统计,此次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锦鲤业人士和爱好者将前来参观交流,每天的参观人数达到10万余人次。如此高规格、高水平的盛会,不仅反映了我国锦鲤养殖技术的迅速发展,更从侧面映射了我国锦鲤养殖业的繁荣昌盛。交易会期间,不少养殖专业户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希望金融业能对锦鲤业给予关注,支持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

作为现代农业主要代表的锦鲤养殖业,市场潜力巨大

本届锦鲤博览会集中国自产锦鲤大赛、中国锦鲤产业发展论坛、锦鲤贸易洽谈、名贵锦鲤拍卖、锦鲤文化展示等内容为一体,吸引了全国60多家锦鲤养殖场、1000多尾中国自产锦鲤参展、参赛,还有来自国内外数十万参观者,是迄今为止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参展渔场最多、文化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全国性锦鲤盛会。据统计,本次博览会共有锦鲤产业合作项目31个,涉及锦鲤科研、锦鲤生产、锦鲤流通体系建设以及锦鲤饲料、药物、水族器材等领域。其中,安排在开幕式签约的项目有10个,签约金额达2.1亿元。这充分表明了近年来我国以观赏鱼养殖业为代表的休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也反映出锦鲤市场供需关系的日益增长以及群众鉴赏水平的日益提高。因而,本届锦鲤博览会实至名归,已成为有史以来观赏鱼养殖业从业者及爱好者的最高盛会。

近年来,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锦鲤养殖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等优点,已逐渐渗入到家居装饰、美化环境、修身养性、专业竞技、科普文化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与情趣的重要消费品。江门作为我国唯一的“中国锦鲤之乡”,民间饲养锦鲤蔚然成风,并在品种选育、种苗生产、规范化养殖、品质监测、市场营销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目前,江门市已拥有较大规模锦鲤养殖企业30多家,全市饲养锦鲤的有3万多户,比5年前增加十几倍,养殖面积达1.1万亩,年产锦鲤1500万尾(其中优质锦鲤5万多尾),约占全国产量的20%,年销售量达1000万尾,年交易额近2亿元,并形成比较完善的集孵化、养殖、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有力地推动全市乃至全国锦鲤产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成为该地区生机勃勃的特色化朝阳产业。

银行从不敢放贷给锦鲤养殖户,使锦鲤产业化发展受到制约

从各方数据来看,近十年来,锦鲤养殖在江门发展迅猛,养殖面积、资金投入和交易额逐年增大。然而,锦鲤养殖前景虽然美好,但作为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新兴行业,资金瓶颈是不能不面对的一道屏障。近年来,锦鲤的价格一路飙升,部分名贵品种的养殖成本和流通成本极高,已远远超出了作为“鱼”的价值。

对于大部分养殖户来说,名贵甚至珍稀品种的锦鲤虽有吸引力,但因资金匮乏而望“鱼”兴叹的养殖户数不胜数。江门市观赏鱼协会副会长郑敏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说,虽然锦鲤养殖前景非常可观,但由于锦鲤属于无法估量价值的高风高投项目,银行从不敢放贷给锦鲤养殖户,遇到资金瓶颈时只能自行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锦鲤产业化、规模化、高端化的发展进程,因而广大养殖户一再高呼,希望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和金融界的支持。

从目前来看,民间朝阳产业大多难获得金融支持。主要原因在于民间产业是一种无形文化,缺乏对其进行产业规划、发展战略、衡定标准乃至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等基础性研究,由于没有形成金融行业能支持的有形资产,从而导致金融部门难以将其纳入实体经济范畴及对其进行相关支持。然而,所幸的是业界的声音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江门市政府已将锦鲤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个重要抓手,邀请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编制《江门市锦鲤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力把江门锦鲤打造成特色产业。据江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创介绍,规划中的一个最重要部分就是创建品牌,通过加强与珠江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江门市锦鲤养殖的产学研基地,开展锦鲤新品种的研究培育。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金融界能稍微“给点力”,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定能建立并完善中国自产锦鲤养殖和观赏标准,构建全国锦鲤最专业的交易平台,做大做强中国自产锦鲤品牌,提升中国自产锦鲤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