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锦鲤养殖遭遇品种困惑

锦鲤的老祖宗其实是源于中国南方的鲤鱼,但如今一说起优质锦鲤的原产地,不是日本就是德国,即便是头顶“中国锦鲤之乡”的光环,江门锦鲤界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锦鲤产业落后日本至少15年,而国产锦鲤输就输在品种上。

当前,一场关于加强国产锦鲤品种研发和打造地方锦鲤品牌的产业发展计划,正在江门政府和锦鲤业界之间悄然拉开。

诸多事实表明,江门与锦鲤的渊源不浅。江门拥有300多年的鲤鱼养殖历史,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又率先从日本引进锦鲤并进行培育。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后,终于迎来重要转机——成立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成立的地级市观赏鱼协会。

据江门市观赏鱼协会会长刘心学介绍,由于江门拥有丰富的山塘水库,锦鲤养殖面积大,这也带动了锦鲤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江门的一群锦鲤爱好者、相关器材商、饲料商联合起来成立了江门观赏鱼协会。

协会成立后,充分围绕做大做强锦鲤产业开展工作,扩大锦鲤养殖规模和打响锦鲤品牌知名度。据悉,我市淡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拥有淡水水域面积3589万公顷,可供养殖开发的山塘、水库、江河水面约25.9万公顷,气候条件也十分适合,这为扩大锦鲤在我市的养殖规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市政府和市观赏鱼协会共同努力,令全国唯一的“中国锦鲤之乡”牌匾于2009年成功落户江门,此后江门又相继举办了四届全国锦鲤大赛,令江门在全国锦鲤业界的这一系列动作带来的效果显著。目前,江门市拥有较大规模锦鲤养殖企业30多家,养殖面积达1.1万亩,年产锦鲤1500万尾(其中优质锦鲤5万多尾),约占全国产量的20%,年销售量达1000万尾,年交易额近2亿元。产品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重庆、成都等,江门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锦鲤生产基地之一,并形成比较完善的集孵化、养殖、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在民间,饲养锦鲤蔚然成风,观赏水平较高,目前,全市饲养锦鲤的有3万多户,比5年前增加10倍多,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有天然养殖条件,还有“中国锦鲤之乡”的牌匾压阵,又有一群热心的锦鲤养殖者,但江门渔业主管部门和锦鲤界对自身现状十分清醒,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创说,我市锦鲤产业链还不完整,尤其是上游产业很难实现自给,特别是锦鲤品种这个核心要素不够强大,与代表着先进水平的日本有不小差距。

差距究竟有多大?业界人士最有发言权。市观赏鱼协会会长刘心学直言不讳:自产锦鲤与日本锦鲤有大约15年的差距,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的国产锦鲤冠军,相当于日本15年前评出来的冠军。

“我们江门的锦鲤在全国还是算比较靠前的,有些会员在培育自产锦鲤的路上走了一二十个年头,也有一些惊喜出现,但总体素质的确没有办法和日本比。”刘心学说。

当记者问自产锦鲤和日本锦鲤有何区别时,刘心学说,这有点像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人用‘洋家电’一样,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就会逐渐创造出自己的品牌来,“不过追踪溯源,其实所谓我们的自产锦鲤,就是来自日本锦鲤原种。”

锦鲤养殖老板郑敏学则告诉记者,日本人最优秀的品种根本不会外卖,“我们买进来,在人家那里可能是次品,但对我们来说依然是最好的”。

此外,这种差异也表现在价格上。林创说,由于品种质量不如日本,在同样的成本下,人家一塘锦鲤所产出的优质锦鲤会比我们多十倍左右,产值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江门锦鲤对外的依赖性也很强,有调研报告称,有大型锦鲤场每年仅种苗一项的支出都在100万元以上,国产锦鲤在市场上特别是高端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极大挑战。

很显然,从市渔业主管部门到江门锦鲤养殖者都已经意识到品种问题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尝试。

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创告诉记者,目前江门市政府已将锦鲤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个重要抓手,邀请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编制《江门市锦鲤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力把江门锦鲤打造成特色产业。

据悉,规划中的一个最重要部分就是创建品牌,通过加强与珠江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我市锦鲤养殖的产、学、研基地,开展锦鲤新品种的研究培育。市政府在开平市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里规划一个面积200亩的集锦鲤新品种培育、养殖技术推广、观赏休闲为一体的“锦鲤大观园”建设项目,并在里面建立种子库、基因库,以选育出地方特色的品种。

“锦鲤的遗传极不稳定,培养那么几代就会变异,所以如果要做出自己的锦鲤品牌,一定要掌握种子资源,也就是繁衍群体。广东既然是鲤鱼的原产地,那么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拿到鲤科鱼类种子库,用我们的种子库去和日本优质锦鲤进行杂交育种,就可以做出体现地方特色的锦鲤出来,目前我们正在修编设计这个种子基因库。”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院罗建仁说。

深谙优质锦鲤种苗的重要性,江门锦鲤养殖者一旦自己培育出一批好种苗,往往都会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呵护,希望这些虽然祖上是来自日本,但毕竟在江门养殖场经历了两三代繁育而来的锦鲤后代,能够烙上本地品牌特征。

10月19日,在蓬江区杜阮镇郑敏学的锦鲤养殖场,记者就看到了这么几条可以称得上是江门自产的优质锦鲤苗。其中有一条昭和三色母鱼,其父母都是在江门养殖场里长大,才3岁就已经身长70厘米,头宽背高呈现大型鱼的体征,郑敏学将其视作整个养殖场最完美的一条鱼,特意买了8条昭和三色公鱼养起来,准备在明年让其开始繁育。而另外一条德系大正,是郑敏学用德国锦鲤(无鳞)和日本大正杂交所得,也是培育得色泽光鲜,体态优雅。

“有好的种苗我绝对不会拿去卖,因为是好不容易才培育出来的,如果换成了现金,无异于杀鸡取卵,以后渔场的发展会没有后劲,更别说培育出一批自己的锦鲤。”郑敏学说。

除了在锦鲤种苗上开始发力,市渔业主管部门和锦鲤业界还从其他方面推动江门锦鲤产业的做大做强。

一个最新的举措是,通过努力争取,江门市政府和中国渔业协会将于11月10日至13日在江门市五邑华侨广场隆重举办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江门)锦鲤博览会暨2011年中国锦鲤交易会”,届时将设国产锦鲤大赛、锦鲤产业发展论坛、锦鲤贸易洽谈、锦鲤拍卖、锦鲤文化展示等诸多内容,以展示中国锦鲤发展成就,着力打造“中国锦鲤”和“江门锦鲤”自有品牌,扩大中国自产锦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中国锦鲤”、“江门锦鲤”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高端的锦鲤已经有老板们推波助澜了,但是低端锦鲤的宣传推广还不够,很多市民甚至还不知道江门就是‘中国锦鲤之乡’,通过这类活动,推动大众消费也是非常必要的。”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创说。

此外,业界还希望政府能够从更多方面重视和推动锦鲤产业,达兴锦鲤老板刘成钦说:“江门对锦鲤养殖的政策优惠还不如佛山、中山等城市,希望政府重视锦鲤产业,在场地、补贴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这样才可以做强做大江门锦鲤产业,打响‘中国锦鲤之乡’招牌。”

2009年5月18日,中国渔业协会在于广州召开的第二届亚洲锦鲤大赛上,正式宣布授予广东省江门市为“中国锦鲤之乡”。

在我市提出申请“中国锦鲤之乡”后,中国渔业协会随即组织专家对江门市的申报材料进行了论证审查,并组织了实地考察。

专家组认为,江门市锦鲤养殖历史悠久,庭院观赏养殖基础雄厚,锦鲤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规范有序,形成了鲜明的“江门锦鲤”产业特色,具备了中国渔业协会制定的全国特色水产之乡的命名标准和条件。为此,中国渔业协会决定授予江门市“中国锦鲤之乡”称号。(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