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池子变成芦苇荡青岛又变成野鸟天堂

作为青岛的母亲湾,近年来,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围海造陆、水质污染等原因,胶州湾湿地环境受到较大破坏。统计显示,胶州湾东部沧口潮间带的生物种数急剧减少,从上世纪60年代的141种减少到上世纪80年代的17种,至上世纪90年代末,潮间带滩面基本消失,生物种类已不足10种,二十多年间,胶州湾湿地也减少了近1/3。昨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为了挽救胶州湾湿地,我市目前已经开始在大沽河入海口处等地实施湿地修复工程,通过在已经退化的湿地上栽种芦苇等植物吸收污染物质,修复湿地3600公顷,吸引水生动物回归,恢复湿地生态环境。 “十二五”期间,保护与恢复湿地面积19950公顷。同时,还将划定湿地绿线,建设5处总面积27740公顷的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5处湿地公园保护利用湿地5903公顷。

位于胶州少海南侧的大沽河入海口处,最早曾经是大片的湿地,后来因为滩涂开发变成一片片的虾池子,再后来虾池子荒废甚至变成了盐碱地。而如今,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出现在了这里,有了芦苇荡,昔日的湿地又回来了。各种各样的水生小动物在芦苇荡里游弋,成群成群的水鸟前来栖息。

“多美的湿地呀,这就是实施湿地修复工程的成果。”岛城湿地保护专家王希明告诉记者,针对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现状,我市开展市级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国家林业局批建了大沽河上中游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以大沽河入海口为中心向外围延伸,对已围垦的潮滩湿地进行结构重建,通过栽种芦苇等具备排污净化水质功能的植物来修复遭到破坏的湿地。目前,胶州专门成立湿地保护和修复部门对少海南侧的大沽河入海口处进行湿地修复,将栽种3600公顷的芦苇荡。同时,还运用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和相关理论知识,使湿地的生物资源和迁徙水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繁育。

“不久的将来,将有大量的芦苇、香蒲、睡莲等被种进胶州湾湿地中,市民可不要把它们当作杂草。因为这些植物肩负着环保任务,它们能吸收湿地中的污染物,修复湿地生态环境。 ”王希明告诉记者,我市将进行近岸海域水环境治理,在有条件的入海河口潮间带湿地栽种耐盐碱、耐污染的植物,形成河口植物群落生态系统,改善当地湿地生态环境条件。

王希明介绍,植物修复是利用绿色植物来转移、容纳或转化污染物使其对环境无害。通过筛选和培育超富集植物,利用植物把土壤中的有毒重金属元素吸收起来,再将植物收获,回收植物中的重金属物质。植物修复的对象是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体。研究表明,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根据调研,芦苇、香蒲、水葱、睡莲、红三叶、白三叶、碱蓬、高羊茅、黑麦草等均具有重金属超富集特征,在清理污染物、净化水环境上是公认的“高手”。后期,湿地保护部门将逐步分批在胶州湾湿地种植这些植物。

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实施胶州湾核心生态区保护。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通过这种栽种清污植物的方式来恢复湿地。我市将建设3处市级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保护与恢复湿地面积19950公顷。林业、海洋渔业等部门将开展对湿地野外动植物种群及栖息地的长期监测,对受到严重破坏的湿地动、植物资源,通过人工种植和养殖等措施,促进野外种群、数量的恢复。

同时,加强湿地保护,重点搞好胶州湾湿地和沿大沽河流域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划定湿地绿线,建设5处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7740公顷,建设5处湿地公园,保护利用湿地5903公顷。这5大湿地公园分别是桃源河湿地公园、少海湿地公园、洋河湿地公园、红岛湿地公园、女姑口湿地公园。

此外,我市将划定围海填地控制线、入湾河道控制线及生态间隔区,防范生态安全风险,保护胶州湾自然生态岸线,确保环胶州湾自然岸线的比例不低于50%。加强胶州湾生态湿地保护,以大沽河河口、洋河河口、墨水河河口及李沧白泥公园海域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创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促进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禽栖息地恢复,打造“城市绿肾”。综合整治入海河流,削减入海污染负荷,改善胶州湾河口附近水域质量,实施近海生态恢复工程,恢复和增殖海洋生物资源,尽快形成林水相拥、生物丰茂的生态湾区。(青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