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鲈科热带鱼的几个主要品种介绍

攀鲈科又称斗鱼科,以泰国产的暹罗斗鱼最具代表性。各种鱼大小不同,体长3—60厘米不等。主要特征是有一特别辅助呼吸器官--“褶鳃”,在鱼缸内氧气较缺的情况下,能游到水面呼吸空气,因此,一般不会因缺氧窒息而死。性情粗暴,雄鱼之间好斗。另一特点是大部分鱼类会吐泡,形成泡巢,然后在泡巢内产卵、孵化、育仔。对水质与饵料不挑剔,容易饲养。该科鱼类具有辅助呼吸器官——褶鳃,可用以在水面吞咽空气,因而耐低氧能力强。绝大多数种类卵生,雄鱼有吐泡沫营巢和护幼特性。繁殖期都有明显的婚姻色,尤以雄鱼最明显。攀鲈科鱼的受精卵很小,幼鱼个体也小,开口饵料需用微型活饵料。

别名中国斗鱼、龙鱼、菩萨鱼、天堂鱼等。成鱼体长5—10厘米,鱼体侧扁,呈长卵形,背鳍、臀鳍后缘以及尾鳍上下叶的鳍条都延伸得很长,背鳍、臀鳍边缘蓝色。体色深灰绿色、蓝绿色,两侧有10余条间距相等的蓝黑垂直条纹,条纹间略显红色。眼睛虹膜红色镶黄边 ,鳃盖后缘有一深绿色圆斑,镶黄边。该鱼适应性强,在20~25℃的脏水中也能生长良好,水温降至15℃时也能适应。喜食活饵,也食干饲料。叉尾斗鱼善斗,常攻击其他鱼和吞食幼仔,不宜和其他热带鱼混养。饲养水中多置水草和多放石块,宜将饲养容器设置隐蔽之处。该鱼4—8月龄性成熟,雄鱼较雌鱼略大,各鳍较长,色泽鲜艳。繁殖用水弱酸性或中性,水温28~30C,产卵用水族箱内宜放入一些漂浮性的水草。雌鱼产卵量大,一般可达200~300粒/尾。

别名斗鱼、搏鱼、彩雀。成鱼体长可达8厘米左右。鱼体纺锤形,侧扁。雄鱼的鳍特别长大,尤以背鳍、尾鳍、臀鳍最突出,游动起来飘飘欲仙。雄鱼一般呈棕红色,并可发出光泽,遍体不规则地散布着深棕色、红色和蓝色的斑纹。所有鳍条均呈绿中透蓝色,上有红色图案,但图案位置、大小及深浅不定。眼黄色,发蓝光。雌鱼色彩逊于雄鱼。此鱼喜生活在 22—24℃水中,对水的酸碱度、硬度要求不苛刻,喜食孑孓。生性好斗,在饲养中不能把2尾以上雄斗鱼放养于同一缸内,但是因为这种鱼并不与其他鱼相斗,所以能与其他品种混养,雌鱼间也可合养在同一缸。斗鱼4—8月龄性成熟,选择5厘米以上的个体作亲鱼,该鱼1年中可以多次繁殖,1次产卵数十粒至数百粒不等,繁殖水温为26~27℃,水质弱酸性。受精卵48小时左右孵出鱼苗,此时应捞出雄鱼。

别名吻嘴鱼。成鱼体长4~10厘米,长圆形,侧扁,头大,口唇发达能伸缩,其上有锯齿。体色淡肉红色,口、眼部稍带红色,各鳍淡白色,背鳍、臀鳍基很长,从鳃盖后缘直抵尾鳍末端。接吻鱼适宜生活水温为21—28℃,最适为22—26℃,喜偏酸性软水。能刮食箱壁附着藻类。该鱼性情温顺,喜成群游动,宜与好动的热带鱼棍养。从幼鱼起,两鱼相遇会嘴对嘴成接吻状故得名。此鱼6月龄性成熟,将雌、雄按1:1比例放入产卵用水族箱,并且将水温调至28℃,硬度9度左右,因为雄鱼不筑浮巢,应放水草浮于水面附卵。受精卵经24小时以上孵出鱼苗。

别名天堂鱼。由生长在我国长江上游的叉尾斗鱼经基因突变后,白色素固定而产生。该鱼全身素白如雪,体侧有数条间距大致相等的浅红色横纹,眼睛朱红色。成鱼体长6厘米左右,大的个体可达10厘米,性好斗,故需单养,切不可与同种小型鱼混养。水族箱中应种植一些水草使之有栖息藏身之处。白兔鱼食性广,喜食各种活饵及人工饲料,繁殖期间应将水质调为弱酸或中性,水温为26~27℃,同时放置一些漂浮性水草。在条件适宜时,雄鱼便会吐泡为巢,雌鱼产卵于浮巢表面。受精卵经48小时左右孵出鱼苗,4—5天后鱼苗可自由游动,此时应喂以“洄水”。

别名珍珠马甲鱼。成鱼体长可达10—15厘米,长卵圆形,侧扁。臀鳍从胸部开始延至尾鳍。胸鳍圆扇形,腹鳍长丝状,橘红色,可自由转动。体色基调蓝灰色,胸前部缀有金黄色,体侧吻端至尾鳍基部有一黑色条纹,终端是一黑色圆斑。全身布满银色珍珠状的斑点,游动时珠光闪烁。珍珠鱼喜欢有水草的环境,适温范围为21—31℃,最适生长水温为23一 25℃;喜食动物性饲料。平时性情温顺,但是繁殖期的珍珠鱼性情暴躁、好斗。珍珠鱼体长达12厘米左右时性成熟,产卵用水族箱宜大不宜小,水温控制在26—30℃,pH6.8—7.2。产卵完毕后捞出雌鱼,留雄鱼守巢护卵。1尾雌鱼可产卵100—500粒不等,受精卵经24—48小时左右孵出仔鱼。

别名蓝线鳍鱼、云石马甲鱼。此鱼是蓝星鱼的变种,但是生物学特性已比较稳定。外形与蓝星鱼相似,基调蓝灰,但是全身散布着云石状白色斑纹,黑斑不规则,后2块较为明显,背鳍、臀鳍、尾鳍灰色,上面散布着小斑点。腹鳍胸位,为白色长丝体。蓝曼龙鱼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法同蓝星鱼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