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将引进48种水草欲打造成湿地景观

西湖再治水,计划引进48种水草,栽种总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水域集中在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品种多、栽种量大,如果顺利,希望能打造成湿地景观。”

西湖景区工作人员说,其实景观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水草能帮助吃掉氮、磷等,从而提高西湖水质。

2月22日下午,茅家埠水岸边整齐摆放着上百个蓝色塑料筐,框里码着沉甸甸的水草。像菜场里包扎韭菜一样,张师傅和李师傅将水草一把把地梳理好,用西湖里挖起来的淤泥裹住水草根部,再贴上一张类似桃花纸的“包装”。

“呶,像不像一只新丰大包?”张师傅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淤泥能让水草更快存活和成长,“桃花纸”既帮助裹泥,又不会阻碍水草生根发芽,“过段时间,水草的根就扎破纸头,在西湖湖底生根了。”

随后,蓝色塑料筐被搬上手划船,船儿划到水中央,张师傅和李师傅就站在船上,一把一把地将水草小心地丢进水里,“现在只种了四五种水草,听说要种几十种呢!”

不过,水草未来的生存状况,工作人员们也摸不准,因此十分低调。在现场办公室墙上贴着几张《新增水生植物苗木表》,从这个计划看,其中茅家埠水域最多,需要栽种30种之多,比如狐尾草每平方米栽种24丛、总量43万丛,睡莲每平方米1.5丛、总量690丛等等,总面积约达7.4万平方米,超过总新栽种面积的七成。另外,乌龟潭约栽种1.8万平方米,浴鹄湾水域约栽种1.2万平方米。

湖边看热闹的市民不少,杭州市民李大伯对西湖的一举一动都很关心,还特别喜欢八卦田边的江洋畈:“茅家埠是西湖核心景区,要是这里有块湿地,江洋畈不就被抢了风头?”

其实李大伯不用担心,一方面,西湖治水任重道远,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几年甚至几十年;另一方面,即便西湖“湿地”景致能够很快成型,也跟江洋畈全然不同——江洋畈千年淤泥里的植物种子自然生长,形成次生湿地景观。而植物大多是野生柳树,淤泥看上去更像固体或陆地,仅可见到小面积水域。

“通俗点说,茅家埠这个‘湿地’水一些;江洋畈跟它比比,只能算旱湿地。”

茅家埠种草,村民们最开心。

附近村民告诉记者,主要是这一带西湖区域“水中大害”氮和磷大增。现在种水草的那块地方,正是西湖治水“老大难”区域之一。

“此次种草,计划请来黄花水龙等净水大王,”工作人员说,黄花水龙生长快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显著,“夏季黄花水龙对总氮去除率约为60%,对总磷去除率约为25%。”

48种水草形态各异,各有其美,不过最有典故要算荇(xìng)菜。《诗经关雎》中的第二、四、五章提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用荇菜或左或右漂浮不定比喻求爱的不易;又以赞颂的口吻勉励求取荇菜,隐喻“君子”的努力追求“淑女”。

荇菜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叶片跟睡莲一样小巧别致,鲜黄色花朵挺出水面,花多而花期长。

按照初步计划,荇菜在茅家埠栽种1700丛左右,乌龟潭栽种3500丛左右,浴鹄湾栽种1700丛左右。

水质是否能够改善,关键之一就是水草能否存活、繁殖。

“如果生长顺利,到时候,我们割掉一茬草,就相当于搬走一船营养物质,新的草长出来,又会吃掉很多营养物质……水草活下去,西湖才能越来越清澈。”工作人员说。

“西湖是有生命的,只有食物链完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她才能像个健康的人一样,有完善的体内循环和代谢系统,完成自净。这样的水域生态系统才能称得上良性、自然、稳定。”工作人员说。

西湖的治理就像中医诊疗,要深入分析,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西湖综保工程以来,西湖已经采取了引配水工程、截污纳管、恢复湖西湿地等一系列环境工程措施。下一“疗程”,西湖就要通过生物治理手段,科学管理水生植被,进一步完善西湖的水生态系统。(钱江晚报)